盾構機及盾構法施工原理
盾構機(Shield Machine),是一種全封閉的隧道掘進設備,主要由掘進系統、同步注漿系統、出渣系統、渣土改良系統、拼裝系統、密封系統、導向系統等組成,利用襯砌管片提供反力,不能連續掘進。隧道掘進機(Tunnel Boring Machine),簡稱TBM,硬巖掘進機,部分封閉,圍巖暴露并可提供反作用力,可連續掘進。
"盾"——"防御、保護" ,指刀盤、盾殼;
"構"——"構筑、修建",即管片襯砌和注漿;
按照開挖面平衡方式分為:
土壓平衡式,適用于各種土層、巖層等復合地層 ;
泥水平衡式,適用于含水砂層以及軟流塑、流動性等軟弱地層;對地面沉降要求高的項目;
復合式,適應性更廣
按照直徑大小分為:
巨型盾構,大于12米;15.43、14.9米;
常規盾構,大于6米;6.28、6.34、6.68米;
微型盾構,小于3米。0.15到3米。
按照開挖面敞開程度分為:
全敞開式,手掘式、半機械式、機械式
半敞開式,半擠壓、全擠壓、網格式
全封閉式,土壓、泥水、復合式
按照斷面形式分為
圓形盾構
矩形盾構
異形盾構(雙圓、三圓、球形)
盾構法的應用案例
2000年9月,北京地鐵五號線雍和宮站至北新橋站區間首次采用盾構法施工。
2000年-2014年,高速發展期。建成運營17條線路,總長527公里。日均客流約1000萬人次。是國內最繁忙的軌道交通系統。根據線網規劃,2020年將建成30條線路,運營里程超過1000公里。
1994年,上海延安東路南線隧道首次使用土壓平衡盾構機施工。
2003年上海隧道股份設計制造第一臺國產盾構機。
截至2014年,共建成運營14條線路,總計525.2公里。根據線網規劃,2017年總里程689公里,2020年總里程808公里。
1995-1999年1號線建成運營;首次引入盾構法進行隧道施工。
1999年以后,2、3、4號線大量采用盾構法隧道修建;2010年高峰期,75臺盾構同時掘進。
截至2014年,共有9條營運路線(1號線、2號線、3號線、4號線、5號線、6號線、8號線、廣佛線及APM線),總長為260.5公里。2017年底,將新建10條線路,260公里新線。總里程超過500公里。
國內目前地鐵已經開工的共23個城市,國務院批準的有33個城市,國內地鐵建設趨勢由中心城區向四周輻射,十二五期間將是地鐵建設發展高潮期。
國內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盾構工法的使用比例已經超過85%。
盾構法隧道施工工作原理
盾構機千斤頂利用已成型管片提供反力,向前施加推力,利用刀盤旋轉切削掌子面土體(保持土倉壓力),通過螺旋輸送機(管道)把渣土輸送出來,拼裝機拼裝管片形成襯砌,管片背后同步注漿,形成永久結構。
土壓平衡盾構機施工原理示意圖如下:
泥水盾構機工作原理示意圖如下:
盾構法隧道施工的特點
地下施工,必須面對復雜的地質條件和敏感的地面環境。所用設備集成度高,技術含量高,對人的要求較高。涉及的專業領域較多,對復合型人才有較多需求。
盾構法隧道施工的優點
高效率。機械化作業程度高,施工速度快,采用預制管片襯砌,一次成型,施工質量易于控制。經濟效率顯著。高安全。施工作業環境好,施工人員安全得到有效保障。對周圍環境影響小,地表沉降易于控制。高適應。不影響地面交通,不影響航運通航,不受風雨等氣候條件影響。不受地質限制。
盾構法隧道施工總體流程
始發井(車站)交付使用→盾構托架就位→盾構機下井組裝、調試、驗收→初始掘進(L=80-100米)→負環拆除及其它調整(換裝)→正常掘進→盾構機到達中間站→盾構機通過中間站→盾構機再次組裝、調試、驗收→盾構機再次初始掘進→正常掘進→盾構機到達終點站→盾構機解體外運→隧道清理、管片修補、堵漏→工程驗收。
局部流程
準備工作(風、水、電、漿液、渣車、管片)→啟動液壓系統 →啟動刀盤 →啟動次級渣土運輸系統(皮帶機)→啟動推進千斤頂→啟動首級渣土運輸系統(螺旋機)→同步注漿→停止掘進→安裝管片→準備下一環掘進。
開挖→出土→注漿→拼裝
掘進系統:
同步注漿系統:
出渣系統:
管片拼裝系統:
導向系統:
密封系統:
渣土改良系統:
風、水、電、氣系統:
盾構隧道管片襯砌構造示意圖:
盾構機的操作技術:
做好操作前的準備工作。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操作。按照操作指令的控制掘進參數(刀盤轉速﹑扭矩﹑土倉壓力﹑推力﹑掘進速度﹑鉸接角度﹑注漿壓力等)
對線路特點﹑工程地質和地面的環境狀況有充分認識。對異常情況要及時采取措施并上報